大型郵輪旅客經啟德郵輪碼頭後抵港,批評交通配套不足,在本港引起掀然大波,不同組織隨即提供多種意見如何疏導問題,由提供誘因予的士司機更多駛入郵輪碼頭,以至提供旅遊巴到碼頭載客。政府今次迅速回應,急急推出5招救亡,但總不能每次都亡羊補牢,除對症下藥外,處理「未病之病」也是刻不容緩。
據郵輪碼頭管理層在港台節目表示,今年將有143艘郵輪停泊在郵輪碼頭,雖然郵輪數目已回復至疫情的80%,但實際旅客吞吐量只有疫情前的40%,可以評估經郵輪抵港旅客對比高峰期仍有一段距離。當旅客量只有疫情前的40%,但郵輪碼頭配套都無法應付現有旅客的交通需要時,筆者相信郵輪碼頭的管治水平必然有需要大幅提高。
郵輪旅客固然需要交通配套到香港各個熱門景點,提供經濟誘因予的士司機,設立免費穿梭巴士等等這些措施當然正確,也是本屆政府快速回應問題的體現。然而,回看世界各地郵輪碼頭的運作,除了把旅客送到旅遊景點外,郵輪碼頭自身發展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。
只要到郵輪碼頭走過一圈,便會發現碼頭猶如死城,吉鋪臨立,所以做不到分流效果,致使旅客有一窩蜂湧到其他旅遊區的需求。即使政府推出五招改善郵輪碼頭交通接駁問題,但只要旅客吞吐量回復至疫情前水平,交通承載量不足問題就極容易重新出現,這才是郵輪碼頭真正的「未病之病」。
發展啟德碼頭區域有兩個層面,第一個是單獨發展郵輪碼頭商場,如何成為旅客願意逗留的購物及飲食區域。使部分郵輪旅客能在到市區時先在商場停留達至分流效果,特別是現時整個郵輪碼頭空置率猶如死城。即使無意設立商場的分流作用,旅客抵港後見到一個死城商場,對本港形象亦沒有任何好處。
第二個層面是啟德方艙的處理問題,啟德方艙佔地極廣與郵輪碼頭毗連,原用於發展啟德郵輪碼頭配套,一如外國的郵輪碼頭,大都發展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旅遊生態。香港走出疫情困境已經大半年,啟德方艙雖曾傳出或改建立青年宿舍,惟整體計劃及如何與郵輪碼頭配位達至乘數效應,這些都是未知之數,也是政府應盡快處理及交待的事宜,否則每次要發生意外才處理問題,容易使政策見山不見林。
文:劉 信
媒體工作者,學研社成員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